最近,全球知名学术组织IEEE“审稿门”事件引起广泛关注,尤其是在学术圈引起轩然大波。CCF YOCSEF 昨晚举行特别论坛,专门探讨:若IEEE们遵守美国法律,中国科研发展怎么办?
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
最近,全球知名学术组织IEEE(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)“审稿门”事件引起广泛关注,尤其是在学术圈引起轩然大波。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(CCF YOCSEF )今天举行特别论坛,专门探讨:若IEEE等国际学术组织遵守美国法律,继续作出有违学术共同体基本价值观的行为,中国学术界会被“卡脖子”吗?中国的科研发展应该怎么办?
5月29日,网络上曝光的邮件显示,由于美国政府将华为列入“实体清单”, 注册于美国纽约的IEEE向旗下刊物的主编提出要求:禁止来自华为公司的员工担任审稿人或编辑。此事引起许多国内科研工作者关注和反对:接连有几位高校教授宣布将为此退出IEEE编委;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率先表态反对后,另外10家专业学会联合发出郑重声明,坚决反对“审稿门”。
6月3日,IEEE发出声明,表示经其与美国商务部沟通,华为及其子公司的员工可以参加IEEE出版过程的同行评审和编辑工作,无论他们的雇主是谁。“审稿门”事件得以解决。
除“审稿门”以外,近期在科学界还发生了针对中国企业和机构的“标准化门”和“开源门”事件。据报道,WiFi联盟、蓝牙技术联盟(Bluetooth SIG)、JEDEC协会(固态技术协会)等国际标准组织前期相继表示,因遵守美国法律需要限制华为参与,但在5月29日,这三家组织又相继恢复了华为的会员资格。
更早一些的时候,国内科研界在传播一篇文章:根据Apache 软件基金会(专门为支持开源软件项目而办的一个非盈利性组织)以及 GitHub(一个面向开源及私有软件项目的托管平台)官网中涉及出口限制部分的内容,不少知名开源项目都在美国法律约束下,存在华为和其他中国公司或机构无法合规使用开源项目的巨大风险。
接连发生的这些事件让中国科学研究界突然发现,“科学无国界”的精神在现实面前似乎“十分脆弱”。伴随着对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各种打压措施,中国科研界突然发现,非盈利的标准化、代表“自由精神”的开源项目、甚至对学术刊物与会议的评审,都会受到美国法律和行政措施的直接影响甚至控制,成为某种解决“国际政治争端的手段与工具”。
“IEEE事件给我们科研界好好上了一课。”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一位副主席表示,“审稿门”等事件虽然暂时解决,但随之暴露出来的巨大风险确是中国科研界决不能忽视的。他忍不住发问:如果把华为换成其他中国公司和机构,我们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吗?如果有一天,我们的基础研究也被扣上“威胁论”的帽子,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会被“卡脖子”吗?中国的学术共同体该何去何从?
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包云岗认为,国际学术组织、世界开源项目应该遵循国际法,而不是某个国家的法律。但现实的情况是,IEEE作为注册在美国的法人机构,由AIEE(美国电机工程学会)和IRE(无线电工程师学会)合并而来,是一个伪国际组织,可能受到受美国的出口管制、司法管辖和开源许可证等形式的约束。
因此,包云岗建议,可以考虑推动在联合国的框架下,设计、建立一些国际标准组织、学术组织和认证组织,使其司法管辖范围不再隶属于某个特定国家,而是遵循国际法。
清律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、清华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熊定中认为,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国际组织的建议是可行的,但这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。当下值得关注的一个现实办法是,中国建立自己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。
5月31日,商务部宣布中国将建立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制度,对不遵守市场规则、背离契约精神、出于非商业目的对中国企业实施封锁或断供,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的外国企业、组织或个人,将列入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。6月1日,商务部公布将某个实体列入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的四大标准。
熊定中表示,这是回应美国商务部牵头的“管制实体名单”制度的做法,建议国内企业和组织机构可以关注中国建立的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制度及其执行细则,以便今后更加合法、合规。
包云岗强调,IEEE“审稿门”等事件虽然引起了很多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反对与抵制,但我们不应该就此闭门拒绝合作,相反,中国科研界要更加开放、自信、自强,一方面推动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组织;另一方面也要相信自我判断,奖励踏实做事的人,这样才能攻坚克难、破除有可能“卡脖子”的问题。
“我们也要反省自己,而不是单纯地批判国外的学术组织。”CCF 秘书长杜子德表示,IEEE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对,是因为其行为虽然符合美国法律但突破了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底线,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更应该考虑,如何建设好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,发展好自己的学术期刊,让优秀的科研人才和成果可以留在国内。
不过,一个现实的问题是,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期刊发展仍然存在明显不足。对此,CCF副秘书长唐卫清深有感触。
唐卫清注意到,许多国内科研工作者可能更愿意把自己的学术论文、科研成果拿到国外的期刊去发表,这是因为国外期刊的论文评审体系看上去更为开放、公平。“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我们自己卡自己。”唐卫清谈到一个现实的问题:因为国家对学术刊物出版管制得比较严,CCF申请了十多年都没有成功,导致计算机领域的成果发表平台建设滞后严重。他建议,应该重视学术共同体为主的学术评价体系建设,同时适度放开国内学术刊物的出版。
2013年,中国科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,从国家层面支持中国期刊的国际化发展,其中D类项目更是极大地助力新刊创办,每年投入数亿元资金。截至目前,已经累计支持了5020个期刊的发展。
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韩银和认为,IEEE事件给中国科研界的启发,不只是要改变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,还要提升对外交流能力。他提到,“审稿门”发生后,我们应该思考:是否还需要加入IEEE 等学术组织?如果还要参与,就要遵循既定规则,并且清醒地认识到其局限性,并且深度参与规则的制定;如果不再参与,我们能否发展起自己的、开放的、国际化的学术组织?
在韩银和看来,无论是IEEE还是CCF等学会组织,作为学术共同体,都应该更加国际化、更加开放,努力吸引更多学术人才加入,而不是固步自封。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